好像很有趣,但我覺得我應該會到一半就放棄了
#這噗有幾個likes就講幾部喜歡的電影
latest #55
Hey Man BOT
3 years ago
虎兒摸摸摸二舒莉也都要按喜歡
底下排序無關排名,純粹想到什麼就丟什麼上來,所以非「人生xx佳」之類的表單。
立即下載
1.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應該是劉別謙最好看的片子之一,裡頭的喜劇段子愈輕盈,對法西斯官僚的除魅就愈尖刻。看過這片也不會想再去回顧《喬喬兔》都拍了些什麼。
2. Dodsworth (1936)
威廉慧勒改辛克萊路易斯,在某種類Henry James, Edith Wharton架構下講中年危機和歐美兩地文化隔閡。視覺空間跟表演都處理得太感人。
3. The Wind (1928)
Victor Sjostrom赴美時期的佳片,拍女性面對敵意環境誘發一場精神危機,非常尖銳。
4. He Who Gets Slapped (1924)
Victor Sjostrom和戲王朗錢尼(Lon Chaney)合作,也是朗錢尼小丑形象最好的演出之一。結尾超心碎。
5. 影子部隊 (Army of Shadows, 1969)
在梅爾維爾一系列片子中最有解密作用是它,把他早期拍法國佔領期人心的主題,融入梅爾維爾對劫盜與黑色片的興趣中。黑色片與劫盜專業對他而言既是表演形式也是生存方式。
6. The Wages of Fear (1953)
其實比較愛後來William Friedkin拿小說重拍的版本,但Clouzot吊人胃口與神經的技巧有電影特技也複製不了的神效。一直不能接受Clouzot被《電影筆記》狂酸。
7. In Cold Blood (1967)
Richard Brooks拍過不少爛戲,但這片就夠抵他一半的生涯。變形鏡頭寬銀幕+黑白拍攝的視覺形式就是威猛,而且還融入60年以後冒出頭的真實電影風,Capote能有這種改編也是很幸運。
8. The Young One (1960)
布紐爾的southern gothic。另一個片名更直接,直接叫White Trash,完全沒在演。
9. The Unholy Three (1925)
Tod Browning跟朗錢尼搭檔的一系列片中,這片應該萌點最多,朗錢尼的苦情被丟入各種奇怪的變裝癖和怪人形象,結局變溫馨童話戳人淚點......
10. The Reckless Moment (1949)
Ophuls赴美時期的黑色片。這片有Joan Bennett,但最大看點還是鏡頭運動,看Ophuls怎麼將"reckless"表現成一種毫無人性的優雅。
11. Pepe le Moko (1937)
Duvivier拍過最好的詩意寫實主義片之一,所有物質慾望都指向歸不得的原鄉,與其說多情不如說是把女性當鄉愁的折射點。主題光譜超大,遙遙可以對到之後跟阿爾吉爾有關的電影,甚至Michael Mann的警匪片。
12. Foxcatcher (2014)
Bennett Miller拍完這片就消失叫人生氣,為啥不快回來再拍個人物傳記劇情片,讓Blonde這種東西上串流騙人眼光......
(先去吃飯)
13. Macbeth (1971)
Polanski版本。妖艷詭麗,浮雲蔓血。雖然不是拍最好的,但Polanski自己當時遭遇了曼森慘案,那股暴戾之氣實在太難忘......
14. This Man Must Die (1969)
原著翻拍過好幾個版本。Chabrol的版本不算他這時期最好的片,但好幾顆長追蹤鏡頭的調度真是好啊......
15. The Lusty Man (1952)
Nicholas Ray用賽馬當主題拍了一部動人的反西部片,Robert Michum常演的反英雄在這片格外有人性。
16. The Innocents (1961)
Henry James要上銀幕註定會有轉譯困難,但往後類似題材的視覺也難像本片一樣,用變形寬銀幕+黑白攝影的組合技去烘托大宅的視覺空間。
17. The Last Laugh (1924)
chamber drama、早期缺字卡默片的典範,也是Emil Jannings最著名的演出之一。雖然目前傳世版本結尾表面上像為了票房密碼硬湊快樂結局,卻有詭異的諷刺效果......
18. 省港旗兵 (1984)
最好看就是第一集,很難想像會有港產類型片像New Hollywood一樣mix紀錄片風......
19. The Servant (1963)
冷得叫人害怕的主奴關係片,跟Altman多年後受《遊戲規則》啟發的《迷霧莊園》有對讀奇效。Harold Pinter的劇本夠好之外,攝影構圖不斷將人物關係打散重組,居住空間虛化成寓言。
20. Michael (1924)
《燃燒男子的畫像》......德萊葉最佳默片之一,在正反打技巧還沒成為套式的年代,將人物視線做各種有效的剪輯運用。
21. The State of Things (1982)
Wenders跟Coppola相愛相殺的後設愛情片。片子最後兩人真為拍片死在一塊,貴圈真累。
22. 第一類型危險 (1980)
心目中的徐克最強作,一股無處宣洩的修羅怒火讓所有殘酷畫面都有了存在理由。
23. Klute (1971)
Pakula焦慮三部曲第一片。三片都有Gordon Willis攝影,這片視覺上則是最純的70s neo noir,監聽焦慮的主題也能連到後來Coppola的The Conversation(1974)。
24. They Were Five (1936)
一直到上次法國影展才見到Duvivier這片原本的悲劇結局,確實比原本硬要的快樂收尾更符合一般對詩意寫實片的期待。Duvivier形式上一直都有過人之處,拍建築空間的方法與Renoir相比毫不落於下風。
25. Angel Heart (1987)
之前金馬剛好碰到Alan Parker紀念專題才讓我完成在大銀幕上看這片的宿願。品味上比較接近guilty pleasure,但Parker那堆「言之有物」的片我實在消受不起,看這片又是occult detective又是巫毒邪教的整個high到飛天。
26. The Breach (1970)
Charbol最激烈的視覺實驗之一,後半各種怪異濾鏡與調色已與西區考克相去甚遠,看的時候一度懷疑是我的螢幕出問題。
27. The Wild Bunch (1969)
Peckinpah這片歷史意義重大,但我覺得也可以全不管這些,用cult一點的角度看後面槍戰,特藝七彩調色下的血光噴薄用慢動作和多角度碎剪溷濁一團,這有大銀幕的話真的好想重看啊......
28. 五遁忍術 (1982)
張徹性癖大爆發的梗片,一堆中原肌肉男袒裼鬥陣、裸裎練功,還是對戰日本忍者(???)、力抗網襪女色誘。
先暫停。這陣子偶爾想到啥喜歡的片就隨便丟上來.....
Ruby🪐
3 years ago
The Lusty Man真的好好看,讓我終於喜歡Mitchum了(咦
shosanna: 我最喜歡他在《獵人之夜》,Out of the Past和Cape Fear的演出。The Lusty Man是他難得演暖男,結尾真是又暖又痛......
29. Out of the Past (1947)
剛好順便接下去。Mitchum這片的演出是無聲淒愴頹圮到片尾,慘度不下《腥紅大街》的Edward G Robinson,但宿命感更勝。
30. 《腥紅大街》(Scarlett Street, 1945)
製作上,Friz Lang這片的姐妹作是《窗邊女》(The Woman in the Window, 1944),但風格脈絡上,最適合的參照點仍是Renoir的《賤女人》(La Chienne, 1931),看同樣文本,同個悲慘結局,詩意寫實主義和美國黑色片各自如何應對。視覺風格各有勝場,Renoir對景深與限制空間的互動更講究,但表現主義巨匠Lang更知道怎麼用風格打光呈現人物精神迷亂的狀態。
31. 《我的美國舅舅》(My American Uncle, 1980)
雷奈80年這片超可愛,把一堆抓馬無比的婚姻、勞資與演藝關係丟到一個生物學假說底下,而Jean Gabin, Jean Marais等老明星的影像點綴,是跟實驗老鼠的觀察影像地位平行(很多是類天竺鼠車車的抽格動畫XD)。電影對解釋方向也沒定論,主要是呈現出選擇題。
32. The Man Who Lies (1968)
身為馬倫巴迷也喜歡《妒》,要愛上Grillet的電影反而有難度,因為他拍戲還真的只有一個套路,就是無止境離題逗圈,讓男慾中性地推進一切,只有想要而不真正佔有,這種乾癟癟冷颼颼的狀態。68這片動用最多套路來迷惑觀眾,算好看了。
33. Deliverance (1972)
70年代城市佬誤闖鄉間魔境套路的典範之一。印象最深是John Boorman如何擺弄各色胴體意象,殘疾對體健、肥胖對精壯,再擴大成文明與城市對立的傳說。一行人最後不願再對外透露犯險細節,說白了這是個「不該講出口」的故事。
34. 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演男主的Fred MacMurray真的是這時期片子標準的「主管臉」(也出現在《雙重保險》和《公寓春光》)......這遠遠不是Sirk最好的片子,但中產家庭人物的踰矩/守分仍被丟入有趣的視點下。覺得後來的《美國心玫瑰情》這類片子都虧欠Sirk的melodrama非常多,而Sirk超越他們之處是不仰賴悲劇,人物獲得的快樂結局背後的陰影才是深層的曖昧性所在。
35. Cat People (1942)
這片要和Tourneur的Out of the Past (1947)以及I Walked with a Zombie (1943) 一起看比較好。Tourneur當年拍的這批片子是早期黑色片和恐怖片在美學光譜上常常重疊的例證,而且都是RKO體系下出來的。
36. 反撥 (Repulsion, 1965)
創作力鼎盛期的Polanski拍侵入與越界太有力量,那些一句話、一個神情或一個手勢就能觸發的怔忡跮踱,看完會不舒服在所難免。
37. 缺席的男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2001)
柯恩兄弟最憂鬱的作品(雖然最佳肯定是《老無所依》)。中老人的平凡憂鬱受轉輪的意象驅使盲行,最後無處可歸。幽浮作為塵世救贖的徵兆,背後那股厭世感跟《第三類接觸》的可愛外星人是完全對抗的邏輯......這片網飛應該還有,始終不解它的名氣為啥沒長出來,無論是在美國評論圈還是當代迷影。
38. M A S H (1970)
雄影最近要重放這片Altman的成名作。相對那批吸收古典好萊塢養分的新好萊塢名導,Altman有更深厚的電視文化養分,這可能也反映在他獨特的群戲跟收音效果上:眾聲喧嘩,人人有事,折射出一個荒誕虛無的美國廣告世界。
39. The Ipcress File (1965)
很容易可以簡化形容成「當勒卡雷碰上007」......Len Deighton的小說本來就是這麼奇妙的中間產物。這片主角是熟男期的Michael Caine,也有不少熟男特工秀品味與把妹的場面,但主軸仍是非常cynical的冷戰諜報攻防,而且有極強的調度意識,常用各種詭異攝影機角度與物件遮擋來傳遞情報世界各種「看不清真相」的有限視角。妙的是後來這片還成為《龍城十日》的啟蒙之一。
40. The 39 Steps (1935)
說是好萊塢情報爽片先驅不過分。Hitchcock拿掉那些精神分析或戀物癖的夾槓仍能穩坐導師之名,就是因為他太清楚觀眾想看怎麼樣的男女互動了。
工作有點忙。晚點睡前再慢慢貼......
41. 養鬼吃人 (Hellraiser, 1987)
最近上Hulu那片很糟,但這系列第一集在我心中仍有特殊地位。後來成為系列icon的針頭教士戲分不多,真正出彩是將酷刑春宮與抓交替公式融鑄成相同視覺機關的一體多面,並將靈異代言為侵犯私領域的無形力量,做出各式可怕的空間寓言。
42. 獨臂刀王 (1969)
應該是張徹最好看與具開創力的片子之一。cult味以今日眼光依舊極濃,方剛率眾闖寨的賣點更多是看多種機關花式殺人,他自己強到根本不怕XDDD
43. 六朝怪談 (1980)
王菊金當年靠這片拿下金馬最佳導演。最近國影要重映的邱剛健傑作《阿嬰》,《六朝怪談》似乎能拉到同一個系譜下,串成一種消失在歷史中的台式精緻恐怖片發展脈絡。
確診在家加上後遺症與稿債,生活一連停擺兩週,現在回鍋再慢慢補齊...
35(補增內容). 貓族 (Cat People, 1942)
黑色電影與恐怖片早期共享一套美學體系的案例之一。RKO當時由Vay Lewton主導的B片生產線上有不少出色的創作,Jaques Tourneur跟Lewton合作,幾年後就拍出了Out of the Past以及Night of the Demon。Tourneur的光影技巧實在太好讓我重看了《貓族》至少三次......不過這片也有一個亮點是"Lewton bus"技巧之有效(突然插入公車煞車畫面煞車尖銳聲)。故名思議這是Vay Lewton製作的電影弄出名的招數,後來也成恐怖片的甕底老招(包含《陽光普照》......)。
44. 與屍同行 (I Walked with a Zombie, 1943)
前述Jaques Tourneur的RKO B片中,這片成就同樣不在《貓族》之下,覺得後來很多歌德電影、虐戀恐怖片與種族問題恐怖片都沒這片強啊。取材超有意思,疑似受32年的White Zombie影響(海地殭屍與巫毒文化),可是主要的情感支柱(女看護、拜倫式悲劇男主與死而不殭的老妻)卻是變造自《簡愛》,而且還譜寫得頗用功。Tourneur的光影與調度照例精彩,但神秘感拿捏更佳,始終不把巫毒技術的底牌交代完全,留下若干詮釋空間,但人物的受難與情感卻明白,結局疑似還拿蓄奴主義作文章,餘味夠,可以想見做文化研究的人拿來大寫各種理論。
45. 死角(1969)
有可能是張徹拍過最成熟的時裝片之一,難怪後來談邱剛健的編劇成就常常會提起它。票房不好,但作為狄龍的首挑大樑的嘗試,張徹給的演員形象還是非常準,有深厚的反文化與迷影情懷,很難不聯想去新好萊塢早期的一些「壞小子電影」,疑似也影響到後來也是張家班的桂治洪拍《憤怒青年》(1973)。最後爆衣服又是被開槍打肚子死,只能說是張徹電影一貫的習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