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以前看過畫質超爛錄像,大銀幕看修復版有驚喜也有失落,後者首要是比預期中還不買帳聯動官營民營人力的人海大場面。原因有很多,但大致同意蒲鋒批評李翰祥這時期所謂「格局與氣派」常有無腦堆東西的傾向(蒲的說法比此處我的轉述沉斂......)。
我自己對選色和空間感特別有問題。空間塑造通常就遠景和近景兩個選項,但沒有夠細膩的中間景別作銜接,一拉遠就像背景,顯得個體與群體沒啥互動機會。顏色雖然花得很亮麗,但李對於經營主題色明顯不感興趣,比較是讓你看到就好,但常常發生像前半民女唱歌排排站的地方,顏色整個被中後景觀吃掉的狀況......總之,這兩個毛病表現在《西施》是和很多技術瑕疵共同作用,像是變形寬銀幕技術的焦常跑掉、為了壓縮長度出現諸多連戲失能,大場面並沒比李更早在邵氏拍的《楊貴妃》更好看。
但這對我也是反過來肯定了,李最有發揮的都是文戲中的色情笑點和浮誇演出上(一直堅信他後來拍的風月片、老千片要比這些古裝戲好看多了)。
這類戲的出場人物,主動有參與的大概是控制在十人以下(撇開充當佈景人堆的),更顯見李的控制力,尤其是范蠡引薦西施去夫差殿前惹得伍子胥不服氣幫美女看相,這是讓我好想在戲院內放聲狂笑的段落,各種四字幹話連篇堆疊,演員還要順應言語,浮誇地搖頭晃腦、蹙額顰眉,每次畫面跳到面部特寫,我都能聽出附近觀眾在忍笑......主要也是,李沒把西施弄成徒具色相的撫媚弱女,而是兼具了道德矜持和臨場應對小聰明的人物,知道從何順應夫差的大男人心態做激將法,加之比起勾踐(顯然代理台灣當局戒急用忍、臥薪嘗膽的政戰定位),這片的夫差又是比較好玩的角色,一開始就知道美人計威脅,所以是懷揣著男性陽剛、霸者自信想對抗古代的昏君敘事(受美女蠱惑敗亡)而讓西施入宮,卻因而中了計中計中計的悲劇人物。
片子完成度,這就無法強求......但目前的長度,實在剪掉的也太多了,已嚴重影響到動作配剪、轉場的流暢度,而且是愈後面愈糟糕。至於到底是這片原本就沒剪好,還是只是版本漏失,只能等以後有新修復的版本才能拉片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