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之島》
看的是光點辦的QA場,因為片子排太緊,沒能跟完QA就得先離開了。不好給出感受的理由,主要是看完當下的第一印象並非當前眾說紛紜的三段歷史結構,而是陳梓桓之前的《亂世備忘》,紀錄影像充任的職位似乎是凝聚感性後推往當下(present),變成一股永續不斷的後勤能量。雖然現在離《亂世備忘》紀錄的時段(2014)已差了快近十年,陳梓桓的策略似乎沒有根本上的變化,只是徵調的時間跨度與社群有了更多歧異。這能解釋為何「扮演」這回事在《憂鬱之島》變那麼重要,一方面承認不同運動者的立場差異確實存在,但又相信人有共情基礎,無論何時何地皆能以此基礎調動情感能量為我所用的、對於「同是香港人」的自信(幾乎是近期看到的港影的某種標配,包含《窄路微塵》、去年的《少年》等等)。
Hey Man BOT
3 years ago
潛在問題當然是向內而為的扮演跟向外溝通的增知感(informative)之間的落差會不會限縮了《憂鬱之島》的技術想面對的人群。電影最後那一串參與者的正視鏡頭,除了招喚自信,似乎也帶著被理解的渴望,興許是陳梓桓努力想證成他選擇的必要性。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