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的日子》(台語版)
大銀幕看DCP對我有諸多加分,如美工設置、鏡頭移動時的微顫微晃、演員神情等等,把小螢幕檔案偏粗糙的部分都深化成有意識的美感選擇。但比起後來的《陽春老爸》、《稻草人》等等,這片仍是王童轉型期門檻最明顯的一片。
一直覺得王童拍片對影像細節的講究常常是雙面刃,發揮好的時候是片廠技術力的一種模範,壞的時候排列影像的方法偏粗暴,就是對形式的想像力偏呆,組織不出一套夠複雜的情感曲線撐起片長,畫面好看變成一種負累。更早的《假如我是真的》、《苦戀》是人物動機就有邏輯問題,尤其前者......我看了三次,每次都覺得主角的計畫怎麼看都是明白的自殺行動,果戈里的《欽差大臣》不至於這樣,《看海》則是轉譯小說到銀幕的過程中,諸多小說中的曖昧性被丟失,也讓人好奇到底黃春明作為編劇跟他如何合作,因為這是王童自述極有熱誠的一個project,被他稱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一個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差異,是主角在坑底的童年被完全刪去。這段敘述在小說中很短,但啟到的作用很關鍵,尤其是建立讀者對坑底的社會印象時,為電影中明顯調性轉換有毛病的「農村桃花源」賦予更多負面詮釋的可能性。小說中,黃春明交代白梅幼時在坑底生活的慘況時,特別放了一個情節是白梅提物資回家的路上出狀況,她為躲避母親責罰,遂故意割傷自己來掩飾成意外,最後因為傷太重差點回不了家,回家還是被生母打罵一頓賣掉。電影拿掉這段,除了建構出有點太夢幻的農村印象,也讓白梅回南方澳「看海」沒啥道理(電影中的農家田園風光如此好,根本是蜜與奶的應許地,帶小孩回去海邊受苦是為何?)。總之是,若說黃春明原本還留有不少鄉土幽暗地帶的故事都已有點善良到超現實,電影是加劇了問題而非解決,儘管在王童自己說法,他覺得這是轉譯時的必經之路(但是否必然如此?)。
題外話,這次映前公開的情報是黃春明近期會發表《看海的日子》的續篇。黃春明有要寫續篇這件事也是拖好多年,結果真的要實現了(照他之前說法,應是處理白梅離開坑底後辛苦養小孩遭遇的種種困境)。陸小芬有說她非常願意出演電影續集,還當場恭請王童再出山一次。我個人有點難想像王童以現在的高齡出來拍,但也好奇這個案子若成型會長啥樣子,畢竟當年的實景現在應該也不能重現了,難道要拍成張作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