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陽春老爸》
之前做功課時補齊,今年影展選映卻沒它,不知內部情況是膠捲佚失或其他緣由,但總之是遺憾,因為作為一部感性佳構,王童轉型後的本地現實主義在《陽春老爸》齊整地與新電影系統有難得的能量交叉;王童(還有于光中、蔡明亮的故事)面對外省情感的心結自然有個人化的一面,但片子選取的視角不特別私密,比較靠向同期高仕公司出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而不是王童後來帶自傳性質的《紅柿子》。製作班底的影響同樣不能忽視,因為製片是張華坤外,演媽媽的張純芳先前在《小畢的故事》、《老莫的第二個春天》也是出演本省母職,角色定位傳承鮮明。
latest #11
Hey Man BOT
2 years ago
比《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特出之處,也是王童開始自行導片後的一貫特徵,應該是那特殊的選景邏輯,以及隨之而來,影像框限人物演出的方式。王童自《假如我是真的》摸索出的方法論──小人物陷入自己看不透的歷史荒謬敘境,他貫徹自己的演出意志的手段(if I were, 虛擬語氣),是觀眾判斷人物其實深陷不自由情境的證據──無論背後的根源或理由為何,依然適用《陽春老爸》,但《陽春老爸》沒把世界觀推向悲劇,人物也對自己演出的「生活角色」有懵懂自覺。由此再看電影首尾對稱的電塔空景,雖是凌山越嶺地圈出一個更大的都會時空,但並不是形之上的茫然無依或物之外的歷史巨流,而是人物肉眼可見卻不好一次說或看清楚的「生活的圈圈」。
這個圈圈的具體面貌是啥呢?主角一家的位置說是都會人,又沒多天龍或現代化,更像處於外邊的安樂族,與他們位居北市邊緣(疑似在北投、淡水一帶,尤其後面郊遊還冒出白沙灣、淡金十八王公廟等我很熟的地點)的生活空間有美妙對稱。前路隱患四伏,也就只能得過且過,與時間共進退。
立即下載
敘事的一大魅力是讓各路隱憂在劇情中有限發酵(王童片通常更直腸子啊,很驚喜),卻又推遲時限感或說「末日感」,例如母親開的商店,定位上是富人情味的居民生活集散地,如嗑瓜子聊八卦、買生活用品、調解糾紛等等瑣事都被串入影像中,但開片沒多久,就有市政府派員說土地以後會被都更掉(多久也沒講,只模糊說是「數年後應該會吧」),又或者,像樂天的外省老爸自嘲將來會去榮民中心養老,母親問「那我怎辦」,兩人隨後說就看兒子願不願意養他們(沒有情緒勒索感,只算家常話,但仔細想想,也是數年後可能要面對的現實......)。
王童擅長的框格調度被用來處理這些事件,厚重的嬉謔感也一併被抹去,因為框格意象所表徵的「限制」,不再對人物的無知小劇場創造局外者憐憫,而是領觀眾走入處處是不便窄口的世界,讓人物在不同窄口間穿梭、閒談與窺看彼此的「即興演出」,成為他們對抗面貌不明的時間大限的手段。
鴿子人
2 years ago
您好,請問陽春老爸現在有什麼管道可以看到?是VHS嗎,今天王童導演在講座最後還特別提到這部片沒找到很可惜。
victores: 《陽春老爸》有VHS,不過我看的版本是國影圖書館目前的藏品,藏品是由VHS再轉錄上DVD的。如果會員是能調閱影音館藏的級別,就能借來看。
王童今天的講座我沒去,不知道內容是什麼......但陽春老爸的製作公司就是後來的侯孝賢電影社,製作《陽春老爸》時叫萬寶路,另有一個關係公司萬年青,也是當時製作這批新風格影像的主力,若仔細看兩邊片子的製作成員,很多都有重疊。
我自己印象,萬寶路、萬年青的底片比起當時其他很多公司,應該算相對好找得到的(因為侯孝賢、陳坤厚等人的名聲後來太大)。不過就算底片還在,片子要被拿來影視廳放也要經過一系列談判、檢查和修復的過程......所以很多時候就算片子有檔案或影像流傳,能不能實際對外界做正式映演仍是未知數。
《陽春老爸》無論製作或想法都是很有趣的片子,如果未來真的能在大小影格看到,我也會想衝一波
鴿子人
2 years ago
turtlecarryrabbit: 感謝回覆,我找機會去看看。昨天講座就是結語的時候王童導演補說一句「很遺憾有部電影找不到,陽春老爸,很好看一部電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