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奧本海默》
看之前預期會像《敦克爾克》,成品倒像用三小時的風格演練來反身回應The Prestige那句台詞:他是一個出色的魔術師,卻是糟糕的表演者。
latest #11
Hey Man BOT
2 years ago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拍好跟拍壞的都很明確,但好壞彼此的關係勾勾纏,大概是一好必先有一壞相抵......Nolan這次把由單一高概念驅動著前進的劫盜電影,由裡到外用三一試爆的前世今生打包一輪。片子有個形式上的詭局沒被克服是拍歷史drama的部分都很糟糕,但迷人的視覺意象(核子的分裂與連鎖)似乎又因應昇華,因為「讓時間中前行的影像分裂與連鎖」的類比邏輯,具體來說是將剪輯素材均質且狂暴地佐以大量旁跳(cut away),交錯(cross)與陡插(insert)來拼接。雖然技法表現力仍有強弱幅段的變化,但技法的主題,影像由始至尾都沒偏題。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剪輯方法的執念很重要,因為就處理影像材料,影像事件的分裂與連鎖只是反映觀眾對因果的理解,而影像質地的處理,這片大部分時間都很貧瘠(如黑白畫面被限制在Lewis Strauss和McCarthyism,這有沒有可能有有趣的解讀?我很懷疑)。亮點放在Oppenheimer的人生經過處理後,時間被壓縮、次序被打亂外,更重要是看這些年下來所謂「諾式燒腦」的操作(無論喜歡與否),如何透過信息的簡化、省略、重複與強化,做到「快到來不及聽懂,但大概說的事情很重要」(而非真的很複雜)的各式表徵,好讓Oppenheimer遭遇的事件因果能幅應到核分裂圖式(常在極淺焦特寫後旁跳、陡插入科學奇景做詮釋提示)。
立即下載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讓我猶疑的是不確定Nolan個人對三一試爆前因後果的態度究竟如何,因為電影對這段複雜歷史做的表態,無論普羅觀眾需要「先做多少功課」,整體都在表淺層次上打轉。但比較迷影的態度也可說傳記體的偉大形式就是全片最大(也最蹩腳)的幻術,這次真正屬於電影的魔術卻是幻術結束後,那「原來一切皆被排列過」的,幻術發生過的軌跡。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例如,大大小小的個別事件若只看作孤立單元,個別考察下都不是太有趣,理科全明星會最有趣的一些事實面向被跳過,反而是用圈外最愛聽的那種野史八卦(像是散步時,同為普林斯頓大佬的老愛偷講Godel疑心病餓肚子之類.......)串起來,但更弔詭是常義上調度的匱乏或平庸──在單一空間內移動事物、牽引觀眾視聽注意力的本領,幾乎沒有表現的機會──是作為影像的一種特徵被放大。之所以有這現象,一大原因是作為電影王牌的類比式(影像表徵的事件因果=核連鎖運動下的骨牌效應)全靠剪輯的跳躍來支撐。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是以,看完後很難理解所謂政治驚悚悶燒一說何來。不光是心理感受的問題,也因為片子想要的效果,其理想型態應該不允許任何一環有情調或節奏的遲滯,所以自然主義式的細膩,一如單一時空內小心控制景別轉換來連接場景、嚴密做好個別人物的語言技術與社會狀態等等,種種顯然不在片子的守備範圍內。亦即,單一事件的「發生」與單一事件的「經營」,其重要性在這個以核分裂與連鎖的類比為軸的審美體系中,一定程度上有了表象與實在的替換:Nolan選擇的形式,需要事件的發生多過需要事件被經營。觀看該片時,知道某件事發生過肯定比確定地描述它更重要。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說好聽點是如此,因為情感跟理智上,還是覺得片子的最後三分之一讓形式的幻術嚴重失靈,虛張聲勢過頭。如此嚴守核分裂的視覺母題,最後得出來的「原爆」(Strauss、老愛和Oppenheimer三人人際關係核分裂的原點)卻太安全、很不好玩。收尾一鏡,Oppenheimer一臉嚴肅說的話,突然把核分裂由一個中性甚至後設的美感對象變成真正(literally)的doomsday speech (還特別剪進時代不合的核武空景)。這是乍看切題卻把審美對象搞混的收尾方法(也是Nolan對歷史素材的姿態有時很讓人很皺眉的地方),因為片子多數時候被處理得像各個密閉的chamber play接在一塊,所謂軍武競賽、國安與科學倫理三方競合的大時代背景,多數時候甚至不是「簡化」,而是完全沒掉進注意力中,只能自己意會居多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與此相應,Strauss與McCarthyism那條線的主題與這最相關,但冷戰時代應有的肌理最後全敗給正義幕僚做戲劇化訓誡,實在也沒什麼說服力。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很諷刺的,要我說這片最美好且屬於影迷,也同時不矛盾地落入Nolan著迷的「大片空城計」範疇的,竟然是一個真正妥善利用了IMAX攝影規格的高潮。我指的是三一試爆的片段。這除了是全片少數合理做到細密時空連戲的場面,甚至還利用原子彈試爆的物理限制讓空間溢乎景框之外,成為一個黑盒與銀幕內對照的奇妙狀態──原子試爆的沖天烈焰,實際上跟片中多數insert的科學景像一樣是沒「人」在內的空景,但多了更具體的緣由是,這是就算製造者也只能坐落遠觀的毀滅兵器,觀眾與各路Los Alamos的虛構人物因此突然有了一個「看戲位置」的連結正發生。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也就是,透過讓Los Alamos一眾與試爆的畫面割裂成正反剪輯、抽去能在單一視覺空間銜接兩者的景別,這構成一個可能真正挑釁的問題:邏輯上,觀眾與Oppenheimer都在見證這場試爆,但觀眾make believe他們見證了片中的三一試爆,這個狀態與戲中無能以肉眼親炙、只能透過隔板與觀看工具遠望試爆的Oppenheimer一行人,是否有著觀眾的make believe content和Oppenheimer等人視覺經驗的重疊?
女帝番犬money
2 years ago
感觉终于看到正常repo了...(我周围不是诺兰信徒就是完全不吃诺兰那套的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