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女情深》(1965)
瓊瑤小說集《六個夢》中的《啞妻》改編。或許是李行改編瓊瑤邏輯一個重要的觀測點。不能說瓊瑤這短篇有寫多好,但李行電影做出種種修正,卻是去蕪藏拙後,又蠻灌許多更富煽動力的訊息,餘味叫人不太好受。
故事展開,兩作主要的起伏,皆是深情與渣男的矛盾結晶柳靜言順從家人指腹之盟,娶了啞妻依依與之相愛,美好婚姻在依依第一胎生下聾啞兒後破滅,柳捨棄責任逃家多年,最後轉念回家,卻與依依死別,只剩另一啞女(女兒)相伴。
Hey Man BOT
2 years ago
但細節上,《啞》的電影與小說,又因為創作技巧和情節增減,而呈現出幽深的斷裂感。至少讀小說時,故事的敘事者給我的感受仍是以表現柳個人的經驗居多,而柳對啞妻與老家的斷義之舉,其實瓊瑤有意想賦予柳近似文藝浪子的多愁善感和獨身自好(類似很多類型劇中,一講到要給人際關係一個commitment就會逃走的軟弱浪漫人格)。這種設計,最後導向一個對於渣男毒性的真正天罰:柳離開啞妻後,他與日女婚外情所生的兩個混血小孩,最後紛紛遵循柳的「人生教誨」離他而去。瓊瑤的筆法難脫多愁善感,但小小篇幅內,柳最後的寂寞和聾啞女兒的陪伴,確實讓妻子的愛昇華成多種情感繆葛的曖昧狀態:他被自己性格弱點毀滅的人生,終究只能由自己拋棄的對象接收回去補洞。
比起來,李行強調啞妻相夫教子的一面,刪去柳的自毀人設,只能說讓人更難接受收尾的安排:渣男原來想回家就回家,想出走就出走。
立即下載
在小說中,柳多年後返家,啞妻雖病重卻沒死,而小說寫啞妻對柳,是臉上嚴峻兼嘴上說恨,卻被知心的女兒偷向柳說這是她在表達自己對柳的愛,這才隨後交代啞妻不久過世,為柳與啞妻最後這段時光留下不少曖昧空間。李行的電影看上前去是更直接「懲罰」渣男的那方,因為此處柳還沒到家,啞妻已死,但這懲罰的邏輯卻不是多有說服力。一來,片中拍這段啞妻獨身扛家的時光,皆強調啞妻無悔無恨,為家中所有人著想,儼然是個柳家的聾啞聖母,道德光環罩頂。
延續這點,李行拍啞妻交代女兒要好好陪伴柳,以及努力教導女兒學養與持家,彷彿更像是在幫這個渣老公培養一個保母接班人。如此一來,要說柳在片中是被啞妻早一步死懲罰也不是不行,但這懲戒卻是建立在啞妻無悔無恨,這種我死了但還有女兒照顧你的「有德即有幸福」的有病價值觀,本質上還是跟懲戒或給這個渣男遺憾有巨大矛盾,不如說是成全了啞妻那不合常情(但大概貼合這片的教養觀)的聖母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