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ing
@Forgoing
4Friends 3Fans
Karma0.0
新竹, Taiwan
生活是艱難的。
擁抱一切是假的,
沒有才能是真的。
Forgoing
4 years ago
謝謝你喜歡我。
真的是沒想到,還有跟K一樣對我這麼用心的人。

說不心動是騙人的。
不過,更多的是捨不得。
我知道你的過去有多困頓。

S,雖然你一定看不到這篇,
但我還是想說,你是我最重要的朋友之一。

希望總有一天,你可以遇見一個
很愛很愛你的人,
他會值得你所有的溫柔跟貼心,
你們會一起很幸褔很幸福。
Forgoing
4 years ago 5
因為感冒,在休息的時候沒辦法讀英文。
所以就開始讀起了華語語系的文章。
除了感到王德威真的很厲害之外,
華語語系篇章之間的鬥爭非常明顯。
感覺其實讓人有點厭惡,
不同論述之間的交鋒是建立誤讀之上,
好像都沒有要對話的感覺。
例如,史書美講理論跟歷史之間的差異,明明是指理論跟現實之間的落差,
卻被詮釋成理論跟歷史是分裂的。

突然想起了很多學界的對話其實都是這樣,彼此都沒有要聽懂別人的話。
而我還以為這是碩士生的基本能力。
Forgoing 好奇
4 years ag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 Course Introduction
一直覺得耶魯那個文學理論有一點卡,
半夜突然翻到這個系列,不知道講得如何,
之後有空看完再放心得。
Forgoing
4 years ago
看到會長甩掉Tae Kyung的手,突然想起了以前的一個畫面。

我跟K走在路上, 他試探性地牽起了我的手。
那個時候我們才在一起沒多久,
我看了看四周之後,握緊他的手,用力地來回擺盪、再舉到最高:「這樣像不像裁判在宣布奪冠的選手?」

只有我自己笑得很開心。

K沒有任何表情,只是平靜地盯著我,
然後把手放開。
再往前走一段路,我看著他的背影:「你不害怕嗎?」
K停下腳步,轉過來對著我笑:「當然會啊,只是如果我也害怕,誰給你勇氣?」

不管過了多久,想起這件事情,我都還是好想哭。
Forgoing 分享
4 years ago
Forgoing
4 years ago 2
謝誌這種東西,
可以用畫的嗎?
Forgoing
4 years ago
翻了一下Agamben去年有關疫情的書,
前言大致上也是提醒人們不可以在疫情恐慌之下就放任掌權者的控制手段。
例如,健康焦慮就是一種可以被操縱的情緒。這種焦慮與數位科技結合,就變成了人際關係建立的新方式:「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
而這事實上就是人們在疫情下,甘願受限的例外狀態。

從Agamben以納粹崛起的歷史來檢視這種治理的轉變,大概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慮。
雖然可以理解,但隱約還是覺得他在行文中有點把這些限制全部打成極權政府的控制手段。
總覺得有點太恐慌,不過也有可能是身處台灣對這種狀況不太有感。
Forgoing 分享
4 years ago
記得碩一的時候,讀論文跟理論的方式只有一種:整篇看完之後用自己有限的理解順過一次。

一直到後來,在DAC還有Henry的課堂上,才漸漸拓寬我閱讀文章的方式。

很多理論其實並沒有這麼玄,只是這並非台灣教育體制中的閱讀方式而已。

最容易閱讀的東西果然還是美國學術體制產出的論文啊。
Forgoing 分享
4 years ago
What is Sociology? Emile Durkheim: Suicide | Sociolo...
半夜看到有人分享Ann Swidler的社會學課程,突然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