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沒過,我昨晚提前跟自己精神喊話,沒用,今天早上還是每隔一小時就爬起來看一次名單,發現公布之後就發訊息給編輯,然後下午是自我安慰的時間。
可以理解,如果我是評審也很難給補助給名不見經傳的人,我無法判斷對方能否在時間內完成任務。我還得繼續累積作品跟名氣才行。
詩的品味則是另一件事情,我還需要用更多作品跟世界對話,我沒那麼肯定我的創作能不能被別人理解,我是不是寫得太難,是不是能夠傳遞自己內心。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失敗也是我以往習慣繞過的路,要走走看才行。
失敗了才能練習堅定意志。
還是會被外在的評價影響自己,一旦太關注公布的時間點,就會變得很在意這件事情。
明明在投稿跟投補助的時候已經做好心理建設,我就是不管怎樣都會出版這本書,自費出版是最基本的底線,投補助只是讓自己跟編輯寬裕一點而已。
一旦有了得獎經驗後,果然如我所想的一樣,我開始患得患失、失去自己的初衷與決心。
得獎應該只是給予自己一點證明,證明我的文字標準跟外界的標準並沒有相差太多,而不應該是全然棄守自己的主權,將自信跟情緒都交給摸不透的陌生人。
明心見性,自信與否不是問題,而是清晰程度,我是否很清晰地看清楚自己是誰、想走什麼樣的路,我能不能成為偉大的人、成不成功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有沒有一直走在這條路上,完成我自己一路以來的總和。
我很清楚我的創作不是最好的,但我知道這個計劃可能只有我可以(跟願意)做到最好。
理智上可以理解嫉妒的心理,我也很常有這種感覺,也羨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投身於理想中的人。但自從我決定要完成寫書的計畫後,我似乎不太有嫉妒的心理了。大概是知道自己的方向,嫉妒是源自於自己內在的模糊,看不見自己,或者是以為自己少了哪些條件跟努力。我此刻的體會是人的長處或方向,大部分是過去到現在的整合與淬鍊,年輕人體驗少所以難整合方向,但超過三十五歲,沒有不能整合出方向的,只是想不想要這個方向而已,轉行又好像很困難。羨慕別人的經驗,感嘆(譴責)自己的空白好像容易一點。
昨天晚上在祖靈的庇佑下,做了史上最值得炫耀的夢,頂替臨時缺席的女主角,跟莫子儀一起演舞台劇,下戲之後被安慰服裝跟演技還可以。
然後慶功宴上,魚頭老闆端了一盤魚排坐在右邊對我示好,在左邊的莫子儀也端了一盤給我。只好安撫兩邊說都吃都吃XDDDD
後來發現魚排被拿走了,我還去找,結果發現是魚頭老闆的老奶奶拿的,還是堅持要拿回來吃。一邊吃還一邊想,這樣的話會傷害到對方的伴侶,好像不太好。
但我完全沒有想起來,我也有老公欸~
因為偷看了先生的筆記,我的小宇宙劇場正在上演。
我一直沒打算扮演管控他人財務的勥跤角色,我也不喜歡打探別人不想說的隱私。我只有在結婚前詢問他是否有債務,他說因為投資有欠父母錢,我覺得還可以接受。
但筆記裡的祈禱詞寫著希望快點還清債務,我是要當成還沒還完爸媽錢,還是要追問他是否有別的債務。有的話我該幫忙還嗎?我付得起嗎?他會讓我付嗎?他會覺得被比他有錢的老婆瞧不起嗎?他會臭臉嗎?他會指責我偷看他筆記嗎?
我注意到自己很害怕債務問題,畢竟我爸的愁眉苦臉跟不可過問,我見識了三十年,卻總是無能為力,只能看屋子裏的氣氛說話或躲開。這是我避開不談的原因嗎?往年的經驗反應?對自己完美老婆形象的期待?害怕衝突?
我真的在做自己嗎?如果是我自己的問題我都會說開,但對方的金錢狀況跟生涯規劃,我不會說,不知道是包容尊重或是逃避。
如果用最實際的角度看待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各取所需啊,只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才會有愛不對人、愛著較慘死、才會對愛我的人看不上眼。
了解自己,是此生唯二的功課之一。
另一個是接受自己。
就是啊,我實在對於現在的台文文學風格很不喜歡,覺得自己正在另創蹊徑,但也明白這條路根本是小眾中的小眾,不一定會被認可。就看我有沒有心要堅持下去了。
好久沒有在這發文了。
朋友們陷入情感漩渦🌀,我所預見她們的未來究竟是我自己的負面投射,還是一個巫婆🧙♀️的預言呢?
都是業啊!(搖頭)
黃呱寶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秋天對我來說已經不大會情緒過敏了。
但對很多人還是影響很大。
最近認識的親戚選擇離開人世,雖然難受但也祝福他終於自由了,受苦許久的心靈,此刻應該平息下來了吧!我一直想到陽光普照那部電影,燦爛笑容的背後,角色自白說陽光強烈到他連影子都沒有,每個人都有地方可以躲太陽,只有他無處可躲。
他找到可以逃脫的方法了,只是,活著的人得處理一輩子的遺族難題, 希望他們有足夠的力量與智慧去面對,沒有人有錯,沒有人被拋下。只是因為大腦生病了、被迫死亡了。
生命多難,也多難得。不管認識的人選擇什麼,我都會站在他那一邊。
他一定努力過了。
努力完就好好休息吧,下次乘願再來的時候,要學會求助喔!
我們像是恆河畔的居民,在此迎接明天,也在此迎接死亡,生死都在水邊完成。選擇跳水我不覺得可怕,反倒覺得是一體感的象徵。
我們都是這河水的一部分。
有些朋友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
倒不是因為對方自私,而是相處模式就是分類分得好好的。你講太多太苦的事,對方不擅長安慰就會讓你心涼失望。
也有一種模式是只能共苦,適合互相安慰對方,但享樂時你不會想找對方,有點嗨不起來。
不要把所有功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情人是這樣、朋友也是這樣。
#自我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