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imdeadinside28
100Friends 252Fans
Karma89.98
female Taipei, Taiwan
she/her | sapphic stuff | cinema | photography

觀影紀錄
閱讀紀錄

Twitter
剪剪喜歡的電影
AB
1 years ago
第一本米蘭昆德拉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不得不說真的很好看。其中幾乎每篇男性角色的部分都被描繪得很普信直男讓人覺得好氣又好笑,好氣的部分是因為他們這些角色的自以為是為身邊的人帶來極大困擾,好笑的部分是實在荒謬得滑稽可笑。剛好同時在讀《薛西弗斯的神話》,我想所謂生存就是這麼回事吧。
AB
2 years ago 1
17歲的天空是我目前看過最尷尬的電影💀
AB
2 years ago
想看印度之歌看不到⋯⋯
AB shares
2 years ago 3 @Edit 2 years ago
Eyes Without a Face(1960) dir. Georges Franju
★★★★★
https://images.plurk.com/5eWEQxj2agvXg2kBMzy3O9.jpg
一首探討女性自主權和物化的詭譎詩,其故事本質和霍桑的 《胎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AB
2 years ago 1
當男性被男性性侵害時,部分男性給出的反應是嘲笑;當男性被女性性侵害時,部分男性給出的反應是羨慕。而當女性主義試圖爭取點什麼,男性遭受性侵害的議題(通常他們舉不出案例,故用議題)又會被拿來利用,時而作為擋箭牌;時而作為噤聲器。與此同時某一群人還在高喊女性主義過高,絲毫不知道這樣的風氣正是父權底下的產物。
AB shares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Last Year at Marienbad(1961) dir. Alain Resnais
★★★★★
https://images.plurk.com/4l81pGMeXuLHKT7V5tRIOW.jpg
「在筆直的走道;凝結的雕像和大理石地板之間,你已曾於現在、正在,永遠迷失自己,在寂靜夜裡,只有你和我。」

這是一部屬於雷奈的影像之書,貫徹以與傳統戲劇形式背道而馳的不連貫性使用大量非線性的視覺表現、非同步/畫外音的聽覺手法來呈現意識的遊走;小說般的抽絲剝繭,使用穿插手法和蒙太奇而呈現縱橫交錯的言行舉止使人分不清哪個虛實、現在與過去,推軌鏡頭的運用更是點石成金。當影像和文字變成獨立個體而不再拘限於常識;當意識流變成主軸不再被規範,利用客觀性去呈現線性與非線性認知,重點不再是內容,而是形式,詩一般的電影語言就這麼誕生了。
AB shares
2 years ago 1
Cléo de 5 à 7 (1962) dir. Agnès Varda
★★★★★
https://images.plurk.com/6GNJ9dsFvcuc6oQYxDpISC.png
「我以為人人都在看著我,我眼裡只有自己,而這讓我疲憊不堪。」

鏡子象徵的自我迷戀;人們象徵的社會規範,構圖的用心和音效的襯托,換上黑衣、摘下假髮,戴上不合時宜的帽子走向街道,用著「無形的墨鏡」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觀眾透過名為克萊歐的眼睛看見他眼中自我負面投射的灰白世界,利用這與他同步的90分鐘了解其價值觀和一生,赤裸地抽絲剝繭「他人即地獄」的課題。
AB shares
2 years ago
#ArcticMonkeys
https://images.plurk.com/1J9mzjKhYE1zVwCg4CtqYR.jpg
THE BIG ISSUE - 2023 北極潑猴巡迴演唱會節目冊拿到手了,超級感謝鳥和鱷魚幫代購寄回台灣🥺

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