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語冰
@graphon
34Friends 87Fans
Karma129.44
Taipei, Taiwan
我是語冰,典出莊子秋水篇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最近河道上的作品以布袋戲、模型分享、3D列印分享以及各種生活雜談為主

在河道上總是講亂七八糟的話、看亂七八糟的書、做亂七八糟的實驗、過亂七八糟的日子、製造亂七八糟的3D列印作品
想尋找亂中有序的人生
夏蟲語冰
2 days ago @Edit 2 days ago
#閃
我在家裡的綽號通常都是跟狗有關的,最近出國玩私房錢減少,C開始叫我貧狗。
C : 覺得你很怪異的時候就是奇異狗,覺得你很熱的時候就是火龍狗。
夏蟲語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ZOIDS中井 由 (@Nakai_U) on X我沒有想過這個諧音梗欸哈哈哈w
無酒精拉格w
配色剛好是帝國零,我都有點懷疑聯名款了w
夏蟲語冰
1 months ago 3
#ZOIDSまよ (@mayoliger) on X零式換裝w
實現了大家的夢想XD
夏蟲語冰
2 months ago 2
#ZOIDmarch37 (@march_37) on X所有的奔狼欸!每個版本都有!
夏蟲語冰
3 months ago 2 @Edit 3 months ago
#心理衛生杰玫💼台灣最辣律師 (@_katelawyer) on Threads我很討厭這種把人格特質問題簡化成「不會講話」「沒有說話技巧」「說錯話」的概念,我覺得這就是在淡化問題。
實際上就是:這個男的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是在37歲這樣的年紀他的社會化相當不完整。
然而這篇文章將原因淡化成「他不會說話」。
請問他比較會說話、可以掩蓋自己對媽媽不健康的依賴,就會比較適合一段關係嗎?並沒有。
我覺得很多情況下,那些被淡化成「說話方式有問題」的情境,大多只是反應了這個人價值觀長這樣,而說話只是展現這個人的人格特質,後續被女生拒絕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就只是很可惜你沒有找到像你這種父母到30+還在控制小孩金錢的對象而已(你找不到這社會也不欠你一個)
真奇怪,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因為自己的人格特質得到或失去一些東西,
夏蟲語冰
4 months ago 4 @Edit 4 months ago
#caitvi
之前看推特在討論凱菲兩人的膚色。大部分同人圖好像都會把運動型的菲艾畫膚色稍微深,原著膚色則是幾乎一樣。
我看同人不太挑,但我私底下其實蠻想看的設定是菲艾的膚色要淺一點(紅髮白人基因),最好是因為缺乏陽光白得有點不太健康;然後凱特琳(被認為愛奧尼亞混血、和葛瑞森在野外玩運動射擊)稍微偏深色一點,當他們牽手或擁抱的時候凱特琳不小心注意到那個膚色差然後想到菲艾曾經做過七年黑牢然後心臟揪起來,我想看這種設定。
夏蟲語冰
4 months ago
蘇丹的遊戲屠龍線
梅姬跟阿迪萊有夠香欸
夏蟲語冰
4 months ago 1
夏至陣!
https://images.plurk.com/39GFGyG2pdlZm88xd0uRkg.jpg
夏蟲語冰
4 months ago 6 @Edit 4 months ago
#心理衛生
最近有個很紅的媽媽自稱虎媽系媽媽,說小孩「約定好」要100分而且少一分打一下,這樣對小孩的發展很不好,我不是要說什麼人權啊尊嚴啊什麼的,我要說的是你會把小孩變成一個怕犯錯的人。
因為你在意的不是題目類型、難易度、為什麼錯⋯你在意的是100分,小孩久了會變成不太敢踏出舒適圈但是很在意要有滿分的人,她原本可以追求更高的成就,但因為會犯錯,所以退回來追求有把握的東西,講直接一點,小孩的發展會被限制,除非這位虎媽不在意就算了。
我也是經歷過這種,父母看到成績臉色就很難看的成長過程,我後來發現,在大學之後可以試誤、追求體驗的階段會因為怕失敗就退而求其次。
我覺得25歲之前,我被家庭影響比較大(我覺得我這個階段基本算是很重視家人的人),這時候我可以很深刻感覺到父母對失敗的容忍度很小。
夏蟲語冰
4 months ago 9 @Edit 4 months ago
#心理衛生
我記得大概在20年前(或更早)很流行一個心理學理論是叫大家不要太早吃棉花糖,後續有證實這個實驗漏洞百出。在我唸書這10年主流的教育觀點還是很推崇延遲滿足需求,現在在我看來只是當時這個理論跟當時父母喜歡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而已。
養小孩會看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畢竟小孩子沒什麼生活經驗、也沒經濟能力,不管是社會需求還是物質上的需求都會需要父母協助,用延遲滿足需求來教育小孩,好像在幫沒有時間了解小孩或沒有能力滿足小孩需求的人找台階下:「沒關係這種延遲滿足都是為了小孩更好。」
但我自己生活經驗反而是,去感受需求跟理解自己的需求,然後適當滿足,而不是一味延後,長遠下來比較健康。
在那種延遲需求的價值觀裡面待久了只會覺得特別疲乏而已,甚至因此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更多需要意志力的事情,也沒有能量去嘗試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