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6
male Taipei, Taiwan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1 @Edit 5 years ago
奉俊昊拿了oscar,但看到是靠《寄生上流》而不是其他作品總感到五味雜陳。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3
川普真的是神經病(完全不是稱讚的意思
與大亂鬥的社群夥伴們過去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下週終於要來了。格鬥遊戲推廣這年頭實屬不易,尤其大亂鬥競技在台灣也不像快打旋風、Kof這些遊戲一樣有當年街機投幣世代的支援,能夠移到暴雪電競館去比賽跟轉播是當初完全不敢想像的事情。

不過真正重要的還是參賽人數。過百人這個數字中有四十多名是真正的外籍好手。韓國、香港以及日本沖繩最好的玩家都在過去一年跟台灣玩家有過交流,這次也不會缺席。這大概是除了每個月本土玩家的月賽內戰、爭榜之外最振奮人心的事情:喜歡這款遊戲的人遍佈全球,而且永遠不會放過跟他人交手的機會。

(當日只有比賽要付費跟報名,觀賽是完全免費而且可以自由進出的。照例會有現場實況。)

Fist Bump International

TWFighter 台灣格鬥遊戲社群
《The Lighthouse》:
排榜太花時間跟精力,2019只挑愛片一部的話我選它(任性)。這部被UIP買去是院線愛好者的悲劇。

很想針對它寫一篇文章。總覺得成品看起來會非常像掃帚自珍的囈語妄想。
新年新希望:

1.把去年的積稿寫完

2.找到隨便一個跟電影和文字工相關的工作

3.讀完底下四本書-
The Century of Taste (1996),
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1985),
Aesthetic (1958),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Classical Film Theory (1988)

4.每個月存到足夠的錢確保金馬套票不會缺席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1
After Hours (1985):
Scorsese較少被提到但或許被低估的電影。可以被簡單地分派到黑色喜劇的陣營,但更精確地講是黑色電影和Screwball comedy的混血吧。影片三番兩次利用不同形象的女性人物製造上班族的男主人公精神危機和錯亂的方式,放到今天來看恐怕會被說有物化嫌疑,但在電影那神經兮兮的影像處理下(極度風格化的攝影和剪輯:跟主角性慾一樣飆升到失速的「計程車飛車」、為了捕捉人物自說自話而在鏡頭下漸漸愈推愈大的人臉、突然插入的物件大特寫),一如同時期的《計程車司機》、《喜劇之王》、《紐約紐約》和《蠻牛》,都可以說Scorsese的電影並不是無意識地在傳達男性對自身無能和生活空虛的焦慮,但這番訊息,放到一個男上班族下班後尋求一夜情卻鬧出一堆荒唐事的故事中,顯得格外精準、聚焦且有力道就是了。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2 @Edit 5 years ago
《內陸帝國》:看完突然稍稍能理解為什麼林區在拍完此片後沒有再涉足電影創作(雙峰S3不算數的話)。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3
《象人》:
多年以後重看林區被掛上「主流」標籤的成名作,有了不少新感觸。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21 @Edit 5 years ago
不敢相信我會這樣說,但《貓》是我今年看的百來部電影中生理不適程度的佼佼者.......我不是韋伯音樂劇的愛好者,但如果你對原始的音樂劇還有任何一絲喜愛,建議先把任何期待放空再進戲院,體會《貓》啟迪人智、徹底改寫物種神話的變態奇趣。

電影從開頭就讓人覺得不妙,打光讓人想到表現主義和黑色電影,黑暗中卻是一群不像貓不像人的陰影攢動,無比邪門。我很願意相信本片的工作者都沒什麼異端思想,但這部電影的每一場群舞,在人形貓概念的錯誤理解下,看起來都像是精心編排過的邪教儀式,左道旁門猶勝去年的《高潮》。The Old Gumbie Cat和The Rum Tum Tugger的改編方式尤其癲到足以讓人懷疑Tom Hooper拍片時有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