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6
male Taipei, Taiwan
turtlecarryrabbit
4 years ago 6 @Edit 4 years ago
睡醒看了超級歪談Wittgenstein的下半部影片,(不意外)又是一堆奇奇怪怪的錯誤。最明顯的是關於規則依循(rule-following)的討論。超級歪實在有點太急著想把《哲學研究》中提的那些說法跟(他認為的)Wittgenstein對數學本質的想法做成撒尿牛丸丟給他的聽眾,反而沒有搞懂Wittgenstein在《哲學研究》對規則依循現象的分析。
《聽見歌再唱》黑了五月天,《南巫》黑了雲鎂鑫。
《Mank》
穿插在幾部台灣黑電影中手癢點開,第一印象平平,可能得之後重看再想想?

Fincher用上父親Jack Fincher的劇本,成果似乎不盡理想。最大的問題當是Welles的《大國民》屏內屏外皆如蛆附骨,劇本結構部分戲仿也罷,甚至故事本身就跟《大國民》的誕生有關,這要熟捻典故的觀眾不去做比對,簡直強人所難。然則熟悉《大國民》的觀眾都知道,Mank筆下的大亨形象是由複數面相疊湊、交互映射出的水晶體,Jack Fincher筆下的《Mank》卻只靠兩三場戲,一個恃才傲物兼為左派掙挫的自毀作家形象就已定調(連Scott Fitzgerald都能嗆你,的確是要自毀到一個程度......)。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2 @Edit 5 years ago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在2020尾巴選擇補齊沒看完的Frank Capra,現在看來有點諷刺。Capra當然是一個敘事的巧匠,但除去《一夜風流》,習慣苦情和慘劇的當代觀眾大概都無福消受他的電影,因為電影傳達的幾乎是一種直逼迂腐的樂觀和精神勝利(但會不會這正是2020年已被折磨太久的人們需要的?)。誕生在經濟大蕭條剛結束那百廢待舉的時間點上,Capra拍《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時的核心信念無非是帶給觀眾一點希望。電影中的老先生被問到為何不繳所得稅,老先生的回答竟是不相信稅交給國家自己能得到什麼,更不相信國家從國庫掏錢買軍備有什麼好的(這組說法,若被放在當今美國益發分裂的政治版圖下,聽來會格外衝突......)。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親愛的房客》
去金馬的前夕在長春二刷。莫子儀的演出和好幾段山嶽空景都是障眼法,故作含蓄實則棉裡裹電,整部電影就是顆超巨型溫情催淚彈,嚴重非我茶。淑芳嬤的迴光返照戲真的該拿掉,因為比較像Paul Haggis這類擅長寫狗血劇的腳本家在十多年前會交出來的東東,出現在2020都是活化石了......。

上一次看鄭有傑執導是《陽陽》;和同樣列席最佳導演的陳玉勳、黃信堯以及(不用看也知道充滿個人色彩的)陳果與蔡明亮相比,鄭有傑的作者痕跡近乎透明。手持攝影的運用仍然是被卡在很正常的電影語彙中,並沒有達成什麼耳目一新的效果。明明這幾位裡頭陳玉勳的商業色彩最重,但鄭有傑的成績單更像打卡上下班。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3 @Edit 5 years ago
《同學麥娜絲》
不知道為什麼金馬後來補到票還想不開跑去二刷。紀錄片出身的阿堯不缺能把劇情片拍好的班底和基本功,只是費里尼要到晚期才真成了廢裡溺,黃信堯才第二部長片卻沒完沒了演練著中老台男的衰頹弱。雖然電影的魔力一部分就來自它能粉飾苦悶,卻並非所有事情都值得你笑中帶淚吞了便是。
《孤味》
成敗都在寫情。撇開食物只是幌子而非有意義的象徵,以及那條莫名奇妙的癌症支線,電影仍有大大小小的亮點,但許承傑這輩新導演最需要面對的課題恐怕不是技術,而是情感能放卻收不回來,一提受傷就急著求療育,一被虧待就一定要討道歉,弄得創作者都像是人際關係中的巨嬰。
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2 @Edit 5 years ago
《殯之森》:很喜歡直美,可這部實在無法一口氣買帳。電影開場拍得絕佳,但一進山裡頭,便把底氣洩光光,差一點點便要變成一碗送給死者喝的心靈雞湯......直美建立「殯」這種祭奠行為的儀式感時,其實用了兩種力量不對稱的方法,開場那場宗教儀式的威儀,和最後放音樂盒的行為,整個就對不起來。如果有人要拍一個人拿一隻亡女最愛的Hello Kitty衝去珠穆朗瑪峰上祭奠亡女,他就算是拍攝功力頂天,畫面也會是好笑的。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戀你在他方》
今天四片中唯一「隨緣踩採看」的一部。不得不說這選材真是滿滿的film festival bait(然後竟然還是半紀錄片形式,由取材對象親自出演...只能說世界真神奇),墨西哥非法入境,同志情感,美國夢,貧富問題,還有川普時代收攏的移民政策。諷刺的是電影拍得最好的都是前半段從墨西哥非法出走的戲劇化回憶,後半兩人真的逃到美國轉成半真實的紀錄後全片魔力盡失,變成兩個異地成功者的思鄉夢。可見說服力這個東西是能被影像操縱的,並不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就顯得比較可信。

不算雷,可是也不到好。
《無聲》
說來殘酷,但最大的問題就出在柯貞年一面倒的把鏡頭的關愛都給了那群聾啞學生。受害者的視角全然霸佔敘事,系統的弊病就被遮蔽了,於是無聲者有聲,有聲者反而都成無聲蠢人。劉冠廷是個好演員,但只靠一個正義老師和台詞永遠都在虛與委蛇的校長,電影實在發揮不到展示獵奇故事以外的可能性。

田調爭議,坦白說又是國片的老問題...就算它真的有田調觀眾也很難看出來,因為它實在太煽情了。真的該拿版權或分錢的是那批指導演員跟提供經驗的聾啞人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