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6
male Taipei, Taiwan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2 @Edit 2 years ago
《孤獨搖滾》
從過年開始到現在看的三十多部片中算起,很願意給《孤獨》五星,但也疑問芳文社這次編寫主角家人時嗑了什麼,怎麼會難得寫出這麼有病的家長......(讀漫畫時不覺得有這面向,還是是我自己的問題?)
結果不久前在ccc專欄嘗試引介的東西(Swamp T
hing, Grant Morrison, The Authority...... )睡一覺醒來通通成真了
年關將近,為去年的文章與重點觀影印象做個簡單記錄。去年也常在Podcast 《字戀男與變焦女》上以聲會友,最近他們已重上軌道開始更新內容:EP46 《不!》(你)到底想要跟我們講什麼?
想整理簡單的年度片單,但有點懶惰。翻一翻去年抄寫在筆記本上的片量大概700多片,但新片比例佔絕少,要怎麼湊十片出來還考慮一下。
給各位一隻幸福的聖誕海豹
《阿凡達:水之道》
十年磨劍不等於十年潛水(比喻跟實質意義皆然),Cameron這片拍成這樣是不是該退休或去當技術顧問......第一感受是劇本瑕疵不算病根,過度強調ways of seeing但鏡前事件想像力嚴重低落卻又讓奇觀展示不斷延長,才是無法投入的主因,而且片子莫名在高低幀數間高頻切換,想像玩連線遊戲多人混戰時突然卡頓掉幀閃不過招式,差不多一樣,而且不是好事。續集拖太久才出來也是問題,原本第一集的set design就已有些跟不上千禧年後新的美學典範,《水之道》的影像還更像是Cameron在循環利用他以前設計出的點子,遑論很多還是個人最不行的《鐵達尼號》。
Pickup on Southstreet (1953)
Fuller前一年的Park Row (1952)可能是他早期製片跟導演風格的轉捩點。隔年他交出的這片,看完先是特別去查一下年份,我才敢肯定Besson的Pickpocket比較晚面世,不然電影頭尾兩場戲力萬鈞的扒手鏡頭,無論是鏡位或動作細節,要迷影人不連結過去實在太困難啦......但「扒手戲」只是招數之一,Fuller號稱好萊塢叛徒,能在短片長內凝縮影像表現力的能耐卻又比許多片廠流水線工作者更叫人咋舌,無論人物形象與情緒變化如何抓馬與劇烈,他總有辦法寫/導出演員的最佳情緒,尤其鏡頭的每次搖推全無廢話。
《林投姐》(1988)
看的是豪客代理、中影發行的DVD 。國影圖書館目前有收兩個版本,沒確認是否內容有差異,但登記長度一樣。當年映演跟產製狀況有待進一步調查,但看完印象最直觀有二,一是......這片怎個兒還沒被金馬奇幻注意到?大銀幕肯定超嗨啊;二是丁善璽(就我看過的幾片)要成為電影風格研究的取材對象肯定沒問題,但以台片典範多年來強調意識掛帥、人文情懷的前提,他會受冷落似也有必然。
《憂鬱之島》
看的是光點辦的QA場,因為片子排太緊,沒能跟完QA就得先離開了。不好給出感受的理由,主要是看完當下的第一印象並非當前眾說紛紜的三段歷史結構,而是陳梓桓之前的《亂世備忘》,紀錄影像充任的職位似乎是凝聚感性後推往當下(present),變成一股永續不斷的後勤能量。雖然現在離《亂世備忘》紀錄的時段(2014)已差了快近十年,陳梓桓的策略似乎沒有根本上的變化,只是徵調的時間跨度與社群有了更多歧異。這能解釋為何「扮演」這回事在《憂鬱之島》變那麼重要,一方面承認不同運動者的立場差異確實存在,但又相信人有共情基礎,無論何時何地皆能以此基礎調動情感能量為我所用的、對於「同是香港人」的自信(幾乎是近期看到的港影的某種標配,包含《窄路微塵》、去年的《少年》等等)。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那件事》
「從反酒駕,反墮胎一路拍到反器官移植,以此推論,程偉豪下一片會是拍戒菸......」

我低估他了。時間來到1年後,他變成挺同反核女權先鋒...in a very negative way

上面是我個人牢騷。程偉豪很知道觀眾想看什麼,大致是端出什麼都有的自助餐體驗,重量大過重質,特效也是紅衣系列以來一貫的「先有就好,藏拙其次」。優於過往的,大概是這片的前提聰明設在寫實性與嚴肅皆有限的喜劇敘境中,所以類型拼接上的漏洞、視覺演出時的破綻也就得過且過,搞不好還算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