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掌控自己要做什麼選擇,但問題在於:你做的大多數選擇通常都出於習慣。這些習慣經常就是問題的根源。
通往自由的鑰匙就是明瞭沒有任何外在事物可以造成我們的苦難。環境不會使我們受苦,我們對環境的反應才是苦難的來源。只有當我們尋求、想逃離當下時才會覺得痛苦,而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把自己和生命隔離,不僅和自己的內在,也和他人打架—有時以顯而易見的方式,有時則不然。
身為人,我們都渴望身體的愛—溫暖的擁抱、關懷的撫觸,或者老朋友輕握手心所傳達的一份了解。愛自己、給予自己所需要的溫柔和關心,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接下來的五分鐘,你不妨學習一下如何關愛自己的身體。以下是你可以參考的幾個方法:
雖然沒有人能夠和我們的步調永遠一致,我們仍緊抱期望,怪罪別人:「你沒給我我該得的。」
其中的問題是,當我們試圖叫別人用我們認為她們應該的方式來愛我們,我們的行動中有愛嗎?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控制?在兩人關係中,期望常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因為這是要求別人順從我們的意志。(John Welwood,遇見100%的愛)
每天,我們接受了一些,也推開了一些。
我們抵達了哪裡,卻也逃離了什麼。
我們每天破碎一點點,但有能力再次癒合完整。
「你最好為你現在這樣的生活負責,而不是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責怪別人或環境。等你眼睛張開時,你會看到你的健康、幸福和你生活中的各種困境,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或無意間。」(Dan Millman,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改善關係的關鍵是什麼?
首先,別人是如何,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內在發生什麼。其次,你不應該努力去改善關係,那是你所犯的錯誤。
誰能比家人更懂得踩我們的痛處?無論療癒多久,和家人的相處,還是很有可能會令我們情緒一觸即發。
一通電話,就可能會讓我們的情緒和心裡持續混亂好幾個小時或好幾天。
有時候,開始療癒後,因為我們更察覺到自己的反應和不安,所以情況反而更糟。這樣的確會讓我們不太舒服,但卻是好事。惟有當我們開始了自覺和接受的過程,我們才能改變、成長和痊癒。
不如意時,你多半會生氣、抱怨、傷心,怪罪另一個人或自責,但這麼做又有什麼用?難道你看不出只有小孩才有這些舉動嗎?事情如果不順利,成熟的人會觀察眼前的情況,看看自己能做什麼,然後就把不必要的東西放下了。其他的舉動都是一種浪費。(A. H. Almaas,鑽石途徑Ⅰ)
人們總是太習於去“處理”別人的問題。
要記住,「改變」永遠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