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6
male Taipei, Taiwan
turtlecarryrabbit
3 years ago 4 @Edit 3 years ago
深夜寫文碎碎念:
影視中心怎麼會請某油土伯作這種廢到出油的胡金銓介紹,為什麼都沒人勘誤?最大問題是史觀錯誤與不去了解當年胡金銓崛起的影業背景。邵氏借用日本的東寶綜藝體對國語電影帶來彩色寬銀幕的技術革命、上海-香港南來影人的文化情結、電懋與邵氏之戰,這些才是李翰祥與胡金銓崛起的關鍵。武俠片確實在台灣,但「當今武打片來自台灣」,這種標題寫出來都不會羞愧嗎?
Drive My Car最直白的感想:濱口竟然拍了一部幫村上老司機去勢(或說排毒)的電影。
turtlecarryrabbit
3 years ago 2 @Edit 3 years ago
重讀沙榮峰、李祖永等影壇逐夢浪子的經歷,會覺得邵氏兄弟走得最遠不只是因為邵家基業夠深,也因為邵逸夫和他的兄弟們確實正經把拍電影當成在商論商的生意在做(也難怪香港電視台一興起,邵逸夫一見矛頭不對就果斷撤手不玩了)。

比起來,李祖永的永華拍片拍到片廠易手國泰,沙榮峰主導的聯邦公司金援李翰祥來台、跟邵氏交易換來胡金銓名聲,最後卻因拍片注資損害同僚利益太多,導致大湳片廠被股東們偷偷賣掉;這種成就歷史的製片人真的是頗悲情又浪漫。
《鈦》Titiane (2021)
有可能是近年最無感的金棕梠。沒有故事也罷,從人車戀延伸成酷兒框架下的人倫關係,屈居符號的紙上談兵於次文化類型早有一海票適用的文本,關鍵還是Ducournau的影像對類型片的視覺想像力撐不撐得起這種故事被架空的議題電影,但夜店風艷舞、慢動作、森林大火、注射類固醇、只露上空的生產戲這類東西,類型片迷甚至一般觀眾有可能會被吸引/威脅到嗎?血抽換成機油的道理類似,概念聳聞駭異,但視覺衝擊就是遠不如血色一片大絳紅(機械人流機油,這在好萊屋大概只是PG13)。理所當然會提到Cronenberg,但實在也不如隔壁棚Claire Denis、更古老的Tod Browning,老油條Paul Verhoeven看到此片的「玩法」不知會做何感想。
《夜路》
47年版的地位於我一直是天大的謎。考慮到此片當年因為看中Power哥玉面獲得大成本注資,單看Goulding的執導或Power本人的演出都沒啥光采,遠遠不算出色的黑色電影,似乎仍需消化Power為福斯演的那些豪俠(swashbuckler)片才能體會47版如斯降格他人物形象所鬱結出的反差。
二十歲後半結束前夕做的一個決定:拒絕任何常態工作跟經營,無限期關家裡看片看書(反正出外在各種大小工作飄來盪去過兩年,存款吃不死)。

說白也就是回到碩士時代的生存狀況,但當時是有計畫地跟文獻交手,而要追什麼文獻就靠意志力頑強在暝曚物海中索驥(老王對學生有很free的一面,只要他相信你不忽悠省事,而你又有辦法說服他你的讀書方式可以寫出東西來,雖然要我繼續讀下去的路,他跟其他口委鋪好我自己又把路封掉了,人事跟智識上我大抵沒對不住他),實在沒啥神智看片。現在沒這種枷鎖,一日按著蒐羅回來的書東補西追,連看三片都還精力旺盛。

(沒有要消失我只是待在家裡當廢人,然後拒絕工作,但不拒絕訪友玩耍
EP29 南方四濺客|南方哥德專題
應朵寒二人邀約錄了一集南方哥德片(Southern Gothic)。中間一大段是眾人各自抒發對德州電鋸殺人狂的愛。
turtlecarryrabbit
3 years ago 1 @Edit 3 years ago
小小補充:科恩版的馬克白一個比較重大的創意應該是Ross這號人物。Ross在原本的劇本中的功能就是信使,雖然隨著故事走向愈發邪惡,他的報信功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惡兆。

莎翁從沒花太多筆墨深入寫Ross的動機和想法,所以其形象在原始的劇作中總是模模糊糊的(包含他最後倒戈到叛軍的安排也都有些突兀)。就我自己的印象,Polanski當年的改編似乎是第一個在電影把Ross寫成用心險惡的野心家的,而且結局也明示Ross將會變成女巫們塑造出的下一號蘇格蘭災星。Joel Coen這次的改編極有可能參考了Polanski版本的創意,卻在這部分走得更遠-Ross不光救走了預言中要成為國王的Banquo的兒子,就視覺形象和演出,他那身黑衣白臉和非人大眼確實讓人聯想到過去北歐電影中那些死神(有人說視覺像第七封印,這便是一個參照點
turtlecarryrabbit
3 years ago 5 @Edit 3 years ago
《馬克白悲劇》
黑白+學院畫幅(1.37:1)+German Expressionism(大霧、星夜、枯樹、怪誕幾何圖像和極端的高角度低角度攝影)+大量仿Dreyer(如預期地,最像的是《憤怒之日》和Ordet)的構圖和室內戲調度.....是最晚出現的馬克白電影,卻縫合最多的30-40年代元素,然而隨著故事逐漸升溫,許多攝影機真動起來的地方又略滑溜現代,所以整片的美學始終有隱而不揚的矛盾。誠實說,去年看過The French Dispatch一類「多寶格電影」(蒐集各類影藝珍玩再展示出來)後,再看Joel Coen隻影單槍做了這部上串流的馬克白,心情頗複雜。
重看60-70張徹最大感想:老人家作品果然生錯年代。無分名門正派三教九流,裝束都要開襟敞胸六塊肌,殺到情深處盤腸舞刀弄劍,擺到今天大概是基情武俠IP第一人,本本相傳腐海飄香......(然而張徹應該骨子裡十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