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6
male Taipei, Taiwan
最近多看了幾部勞勃阿特曼(算年初就有的補片計劃,只是遲遲沒執行),有困惑也有純粹的喜悅,但更頭痛的是這補片計劃該以什麼方向維持下去,因為似乎不得不觸碰到當年的美國電視節目這個不熟悉的領域。阿特曼的片子恰恰對立於許多當代影展族群偏好的電影減法,而若要粗略概括,就是四個字:眾生(聲)喧嘩。常識來說,群戲人再多,觀點要理清,所以一般理解到的群戲,其實是自雜多(沒有明確重點的擺拍跟收音,好像某種以觀看進行的沙盒遊戲,觀眾被迫要民主地決定他想看哪裡跟聽什麼)切割出構圖與聲音重點有限的畫面,再以剪輯重組出意義,換句話說,傳統對話戲的邏輯正在於有意義地區分主次,像是,之所以要讓畫外音、環境音被收進去不是為了讓你知道它們的內容,而是因為常識上說話時應該要有這些雜音,而它們也因此必須要被表現成雜音,才不會「喧賓奪主」。
GGST成了我好長一段時間以來真的會在休息時間去爬線上積分的遊戲,怕
《馬克白》(2015)
先前也補看了波蘭斯基的《馬克白》(1971),突然發覺幾個比較知名的改編中只剩貝拉塔爾的版本沒看過。似乎有不少觀眾抱怨15版的台詞難懂,但Justin Kurzel的改編也就這環節比較不親近現代人(話又說回來,除了《蜘蛛巢城》和《亂》,有哪個搬用莎翁文本的改編會貼近白話文的?......),其餘處理倒很符合一般對用錢砸出來的當代古裝大片印象,說白了就是攝影要美,風景要好,演員定選高富帥,高潮必拍近哭悲,戰爭非要漫漫長長淒淒慘慘。
#催稿機器人_寫文
EP15 星戰的心戰:你今晚想(不想)來點哪一道?|疫情時期聊 Star Wars
最近跟友人們錄了一集聊星戰的電影podcast。也算回顧一下自己勉強算是半隻腳踏入星戰迷影文化的歷程。
這幾年最有體悟的事情之一,應該是發現原來台灣是個比我小時候感受到還要更保守的一個國家
turtlecarryrabbit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偶爾有影友分享畢生愛片,那種不定期都要拿出來看一次洗滌心靈的。要我自己來選,大概答案都會是《Citizen Kane》吧(《No country for Old Men》居次,之後就很亂了,好像沒有很明確的次序)。
我的未來不是人|早鳥預購8折 - 釀電影
《釀電影》八月要出的第五期,書的主題是Cyberpunk。這次應主編邀請也上了一篇長文(就算只看目錄,應該也很容易猜出哪個題目是我遞上去的.....)。
做了疫苗登記。不然要帶著重大疾病的隱患熬過這段時間實在太提心吊膽了。
[牢騷噗]
自己可能真的也到開始會念舊的時間點了。

小時候在美國,漫畫專門店是我很喜歡跑的地方。但就算在那個時候,你也可以感覺這種店家已經追不上網路資源的便利度。當然,專門店就算早已不是鼎盛期,卻還是漫畫最多的地方。我很快就發現在旁邊的圖書館要找漫畫很不方便,因為連載型態的漫畫通通都像你在台灣髮廊會看到的過期雜誌一樣散落在一塊。

後來回台灣之後,要看美國漫畫沒錢,也就是跟大家一樣找piracy,有錢再投給自己喜歡的書。結果這樣看久了,我竟然也開始覺得floppy model是個很蠢的東西。畢竟連載那麼多,除非你有完美的收藏家精神,不然只看功能性,floppies的便利度真的有問題又易毀損。

可能只是我在揣測吧,我覺得進入到網路時代之後,應該很難有美國漫畫的讀者真的相信floppies會是它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