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
拿這片類比《感官世界》的,都該拖出去一棒打死(負一百萬分)。
是說大家都愛嘲笑vanilla sex,那可以順便笑一下這片的vanilla(健康寫實流)偷情戲嗎......
《火上鍋》
陳英雄拍食物真是太過分了......但更關鍵是菜色挑得準,因為片中最有敘事意義的都不是複雜的高級料理(《飲食男女》那批才是正常人家做不來的大菜),而是如同片名的Pot-au-feu一般(已能想像若背景移去美國deep south,就是煮gumbo),尋常男女只要花時間去市場尋覓(我保證台灣菜市場跟中藥行都能找到原料)、在廚房花時間都能焙煨出的美味,並且,時間與煮這種菜餚間的關係是必要條件,管你凡夫御廚,油封、brasing就是要你拜倒在漫長的火力控制跟前,當真是「讓我將你心兒摘下,慢慢煮到它融化」。
《黑衣人》
有些微失望,覺得有些選擇像是被建制化美學吸收後的蔡明亮才會做。但拍到主角上廁所的那顆鏡頭仍然精彩地說了太多故事,也創造了比交響樂更嚨訩覆耳的音景(即使,那只是小小的沖水聲)。
《荒漠斷背情》
請到一堆大牌演員、水準以上的拍攝團隊和豪奢實景,讓Almodóvar嚇人地完成不及學生製片想像力的BL同人短文......(感受墊底
《殺手》
法鯊演一個遜炮萌完美主義者不斷出包的黑色喜劇之,Fincher用兩個鐘頭證明給你看五條悟為什麼只是凡夫(暴言)。
其實片子不難看,但Fincher到網飛後的兩部片子都讓人略失望。覺得他也是需要好的劇本合作對象和積極打磨題材的意願,不然就只是製作品管達人。
《野火蔓延時》
可以理解Rohmer、《綠光》的聯想方向怎麼冒出來,但Petzold的劇本其實只差最後一哩路就是拿直男自尊開玩笑的喜劇,包含自尊坍塌之後的療傷可能都被計算進去了,這跟Rohmer與他鏡頭下人物保持距離、道德尖刻都留在曖昧間的倫理位置又不大一樣。困惑也是,龐貝情侶的悲傷丟去結尾反噬人一口,還留了說書口白去佐證背後的「贖罪性質」,但站在觀眾視角,有什麼好理由相信主角的文才真能講一個真誠又有自覺的故事?Petzod的影像似乎沒給這種置疑空間。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不該在看Reichardt之後馬上看這片,因為《開展在即》太逼真了。
《開展在即》
不那麼喜歡中文片名,但也同情轉譯的難度。從開一場雕塑展變成人際瑕疵、倫理毛邊竄出頭(showing up)亂跑的生活開展。比起魏書鈞死盯著藝文圈話術以立言的兩部片子,Reichardt拿無辜惹事的貓與病鴿當複雜音景與調度對象,這種狀態更可愛,但對於鏡前的創作職人,也沒比較不殘酷。
可以拜託今年金馬絕對不要把最佳歌曲給張吉安&萬芳嗎,這樣是不是下次只要把白恐受害者名單填成饒舌也該給獎?
《五月雪》
有調度,有田調,可是一如萬芳難聽到竇娥泣血的片尾曲(張吉安作詞),全片概念愈到後面愈像一場謀劃好的長鏡頭孝女白琴,鬧哄哄、很情勒、很煩人=.=
比較有趣的面向,或許是前作自然泛靈式的觀點仍在畫面邊角發酵,例如低角度攝影中,拿督公神龕多次在戲劇化的發展到來前發爐,但不免也要問,這種觀點對於張吉安而言,到底跟那些鬼泣(真正意義上)般的政治怨念符號在不在一個平面上?騎象而來的壓迫者到底是鬼靈還是象徵?
《花月殺手》
看到後面忍不住樂得想:這是某種地域性的(非南方)American Gothic吧 (歪頭),那個地獄業火阿,歷史業障阿,異教錯節阿,家族腥穢阿,類藍鬍子情節阿,法院上的愛情公審阿;相對看,對最後的老人電台講古、厚重的道德訓誡感就不是很在意......另外,也感到老馬的創作生涯能續命這麼久,或許Thelma Schoonmaker的影響比老馬本人看題材的眼光要重要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