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5
male Taipei, Taiwan
脆上最近燒了一波要不要讀哲學史的哉問,我覺得問題可大可小,但有個可以很直接回答的倒是一種對analytic tradition的偏見。很多人覺得讀analytic好像沒必要碰哲學史,但就我的經驗,僅能說是登堂學習階段如此,真的讀到博士階段的資格考什麼的,仍然都是要跟原典和哲學史做某種接軌(看學校開的書單就知道了);大部分能出書或寫出好paper投書的哲學家都有不錯的哲學史common sense,能夠很快從古老的文獻看出與當代的議題共時。

至於說分析哲學本身沒有哲學史則更是無稽之談,像是,我敢打賭多數圈子外的人是說不出英國牛橋系的分析哲學跟美國、澳洲這些地區彼此之間有什麼學院俗慣上的差別的,但若是理解學院內部的歷史,則這些事情一目了然。
2.旁白一直將馬偕讀成ㄇㄚˇㄍㄞ。這個讀法應該比較接近外文原音沒錯,但原來當年偕的注音也讀ㄍㄞ嗎?(這個是問句,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解答,因為我一直是記ㄐㄧㄝ或ㄒㄧㄝˊ。

(《淡水暮色》)

結果家母剛剛捎來解答,頗有意思(顯然是個音與字因為命名來路而分離的案例)
turtlecarryrabbit
1 years ago 1 @Edit 1 years ago
看《淡水暮色》時最印象深刻的兩件事:

1. 旁白:「聽說前不久,淡江中學的鴿子被偷了好幾百隻。不知道您(觀眾)在菜館裡吃到了沒有?」

2.旁白一直將馬偕讀成ㄇㄚˇㄍㄞ。這個讀法應該比較接近外文原音沒錯,但原來當年偕的注音也讀ㄍㄞ嗎?(這個是問句,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解答,因為我一直是記ㄐㄧㄝ或ㄒㄧㄝˊ。
因應寫企劃時上繳文章的需要把近期遞出的稿件重覽一輪,沒想到讀完真正冒生「不會再回去重改」念頭的竟是因爺爺過世拖太久才交上的《浮萍》回顧文。那陣子身心狀態非常悽慘,說是徹夜整個人蜷曲成弓、下巴都快砸在鍵盤上工作也不違反事實。

跟編輯確認登稿完成後請假在床上整整睡了一天,也沒再去管這篇文章,現在重讀卻真有跟作品角力過一輪的痛快感(我甚至不算楊德昌的粉絲)。只能希望若之後真的得寫侯孝賢,也能這樣沒有憾恨。

【回顧楊德昌】偶然的想像,必然的金句──漫談《浮萍》、楊德昌的 emo 與其他 | 放映週報
今天庫房工作繁忙,最後沒(精神)看掉的剩《最後三十天》、《少女的鞍》、《道安講習》、《海龜少年》、《春分之時》、《麻里教徒大亂鬥》、《青木瓜之味》、《野生之路》。

不計入這些,這次金穗的看片體驗總之是數年以來最不悅的一次。直觀感受就是歷年沉痾本屆大暴發,參賽者的表現欲比往年更不受控,不是死命短片長拍無視體裁特性,不然就是項目曖昧投機不知所謂(《午夜遊樂場》憑甚麼出現在實驗片?)。如果明年還這樣那不如去看藝大畢業展比較有趣==
《居家符號學》(金穗2024)
請問這東西跟看Hydraulic Press Channel壓壞東西有差別嗎......而且Hydraulic Press Channel還可以用播放清單循環,我每看一次這東西還要等十三秒金穗綠人廣告(根本擾民機制)。
《勾勾手》(金穗2024)
體保生名額爭奪毀一段朦朧青澀的青春女性友誼;主要是都拍到20分鐘了細節還是偏差,例如學妹團根本BOT或鬼吧,還被設下「見角色跌倒自動扶人」之類的劇情閘,很不行......
《暮海行散》(金穗2024)
是不是該有人提醒呂柏勳一下是口湖給了他素材而不是口湖因為他而可以被看見啊,何況虛構到這樣脂粉亂灑,我也沒看出鏡頭下的人有變得比後景那堆地層下陷的奇景可觀一些......
《自我虛訪》(金穗2024)
內容不予置評,只是想說金穗官網明顯把外文片名打錯了吧(還是是故意的?),因為無論片子題旨還是00:02:34的title,其實都是Film Your Self而非Film yourself。後者不但是個文法錯誤,也沒抓到「拍你自己的內在」這個有點subtle的文字表達。
《渾沌》(金穗2024)
可能是這次學生紀錄片組──甚至能拿掉「學生」一詞也成立──蹲點與溝通能力雙雙讓人咋舌的唯一。主線不複雜,就是這幾年廢墟少年片(或可雙關寫成廢青、頹青片)變體,但創作者的能耐體現在影片的編採結構,尤其受訪者逐漸與鏡頭拉出的「距離」,這是能證成電影長度的關鍵證據。

英文片名用crossing也好,因為就是用力戳刺那穿越的慾望與不可及現實間的紐帶,所以,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看來是回不去了。不過,也冒生之前看《回收場的夏天》、《女神》的感受,就是這種把結論收在殘酷鴻溝、無論如何跨不過去的「物自體」或階級本體,往後作為手段的套路感恐怕只會愈來愈強。或許是強人所難,但將來所有創作者勢必都要面臨「你為什麼不跨過去」的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