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turtlecarryrabbit
27Friends 297Fans
Karma98.26
male Taipei, Taiwan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11 @Edit 2 years ago
《陽春老爸》
之前做功課時補齊,今年影展選映卻沒它,不知內部情況是膠捲佚失或其他緣由,但總之是遺憾,因為作為一部感性佳構,王童轉型後的本地現實主義在《陽春老爸》齊整地與新電影系統有難得的能量交叉;王童(還有于光中、蔡明亮的故事)面對外省情感的心結自然有個人化的一面,但片子選取的視角不特別私密,比較靠向同期高仕公司出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而不是王童後來帶自傳性質的《紅柿子》。製作班底的影響同樣不能忽視,因為製片是張華坤外,演媽媽的張純芳先前在《小畢的故事》、《老莫的第二個春天》也是出演本省母職,角色定位傳承鮮明。
《看海的日子》(台語版)
大銀幕看DCP對我有諸多加分,如美工設置、鏡頭移動時的微顫微晃、演員神情等等,把小螢幕檔案偏粗糙的部分都深化成有意識的美感選擇。但比起後來的《陽春老爸》、《稻草人》等等,這片仍是王童轉型期門檻最明顯的一片。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1 @Edit 2 years ago
《貓族兇咒》(The Curse of the Cat People, 1944)

光看故事發展十足十是原片累贅,對沒看《貓族》的人,爸爸與續弦對前妻的心結鋪墊不夠清楚,但看過《貓族》,則《貓族》結尾那句「原來她真的沒說謊」突然變當事人心口不一的謊話,兩面不討好。可是Lewton把自己的成長經驗投射到小孩身上,還另創一個對稱的親子關係(幻想症小孩與幻想症阿婆,前者缺爸媽後者缺女兒)來幫人物發展自圓其說,也不愧Lewton靠幫RKO弄一系列優質B級片掙來的歷史名分。

(Night Shyamalan寫《靈異第六感》時該不會有參考吧......)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5 @Edit 2 years ago
《血戰大二膽》
這片竟是國防部用錯誤的片名放上youtube給人公開看,想想頗荒謬,而且還是比例正確、畫面清楚的版本,連膠捲成色跟噪點都被留存住,唯一可惜是夜戲亮度,只能期望這片有機會被調光。當年聯合報招攬多人評選影評人年度十佳,這片被黃建業等人選進個人清單,與作為最大共識、許鞍華的《撞到正》都沒出現在當年金馬。須注意受招攬的對象之一有王小棣,《血》應是他歸國後第一份重要的電影工作(先前有《鄉野人》,但《血》他的工作貌似更吃重),不能排除他推薦啟到的作用,但我如今看完片子,多少仍為張佩成此片遭遺忘感到遺憾,letterboxd連片目都無,可成品也算中影、中製體系軍教片難得的另一種可能性。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1 @Edit 2 years ago
Dead of Night (1945)
anthology敘事體。做了不祥預知夢的建築師來到工作地點,驚覺夢的內容正在兌現,但在場的精神醫師不信,眾人遂依序分享起各自的超自然經驗。直觀是anthology,卻對「串故事」別有用心,因為放到建築師的遭遇下,分段故事個別皆是他自證預言下的遞迴式,都以惡兆與應驗間的互動去精微對仗,最後也結束於惡夢的實現與循環。說真的走得比絕大多數的horror anthologies都更遠,也是難得把dream twist利用到頂的創意,結構很超越時代。

片子也不只是劇本大方向很驚人,也有舊時代英美鬼故事雅趣的一面,在負面情緒萃茂、強調嚴肅感的當代art horrors中幾乎不復見。我自己頗喜歡那段高爾夫球鬼故事,作祟怨靈想跟債主和好卻忘記怎麼把自己變不見,很白爛。
The Uninvited (1944)
非常怪,但也怪得很逗,選景漂亮(英國康瓦爾區的海濱洋房,Daphne du Maurier作品的愛地)但人物精神狀態又不太Gothic Horror,就連台灣的鬼影追追追、Discovery的鬼影森森都不會看到當事人這麼chilled地面對鬧鬼洋屋,而且,還不是因為演技差,而是劇本的主要人物就充滿(以類型片來說不該有的)理智與理解力。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3 @Edit 2 years ago
《本日公休》
對陸小芬的喜愛擎著我撐完全片,但另一方面,也是有多喜歡陸小芬,這片就有多不行......前半是剪/拍壞的散架電影,後半是跑太久的壽險廣告和煽情MV。總體是,雖然離上部長片《我的蛋男情人》隔了多年,傅天余影像給我的感受沒太多改變,就是有著一定美感,但形式的組織力、審美品味只限於音樂錄影帶或觀光宣傳。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2 @Edit 2 years ago
《法貝爾曼》
看完第一時間也想反覆確認己心這是否是Spielberg拍最好的片子,大概就算沒中也不遠了?尤其弔詭是,這一兩年大家不約而同放小藝術自我到可以在時光膠囊中的微縮家鄉酣睡,長年被看成甜品專業戶的夢想老司機卻最清醒。從家庭的套式出發,整部電影的潛文本是敘境外的老匠人對自己技術觀念養成的捍衛,但敘境內只能用他對人生創傷的乏力來演譯: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拍片更強的魯莽自信。儼然跟Spielberg的安培林冒險片相反的邏輯,沒有很冷暴力但對拍片的愛之下有比Damian Chazelle的高處不勝寒更多玻璃渣......
Point Blank (1967)
懷疑John Boorman拍這片時吃到Resnais和Robbe Grillet口水,但他與主演的Lee Marvin當年似乎仍是把片子丟去通俗市場試溫。片子幕後的花絮仍有不少待發掘的問題。
turtlecarryrabbit
2 years ago 11 @Edit 2 years ago
剛剛路考前打開The Flash的預告片,接著路考就順利過了(!)